废铜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废铜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记者心中的塞罕坝从此我也是塞罕坝人-【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20 11:01:47 阅读: 来源:废铜厂家

现代快报记者郑春平 记者赵永辉摄

对我来说,塞罕坝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刚走就开始想念的地方。  为什么短短十来天的采访,会让我们产生这样一种由衷的眷念和牵挂?大家说,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次采访,更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  出发前,我们开了好几次策划会,也做了多个方案,但在到达塞罕坝的第一天,就全被刷新了。记得刚一上坝,我就拿出手机迫不及待地拍摄路边高高低低的林木,并且指着其中一片山坡上的小树苗,随口问林场的同志:“这些是才种的吧?”他的回答吓了我一跳:那些不起眼的小树,竟然已经长了十来年了!常言道,十年树木,但在塞罕坝,十年的树,只有半人高。再看看那薄得像皮肤一样的土层,一股震撼更是直达心底。在南方许多地方,扔颗种子都能生根发芽,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很难想象,每种一棵树,在塞罕坝会有这么难。  在塞罕坝,我们深刻领悟到了,什么是“钉钉子”精神。  钉子是铁打的,塞罕坝人,也是一个个铁人。但是铁汉也柔情,几乎我们采访的每一位林场职工,无一例外地习惯用“孩子”来比喻树苗、比喻树林。然而,为了坝上的这个“孩子”,他们不但亏欠着家里的孩子,还亏欠着家里的老人。也只有在说到这“一老一小”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塞罕坝人脆弱的一面。被称为林场“活地图”的顾殿江,在说到老一代务林人的艰苦时没掉一滴泪,可说到当年自己3岁的孩子无人看管差点走丢,父母临终因为林场交通不便,自己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时,这位豪爽的大爷却哽咽落泪了……  类似的故事太多太多。采访越深入,感动与收获越多,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个比想象中更加鲜活生动,一个别样的塞罕坝。  在探寻辽河与滦河的源头时,我们沿着景点内竖立的一块石碑,又向前步行了十多公里。沿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路的沼泽,怕里面有毒蛇,就随身带了根棍子,虽然蛇没遇到,但鞋子却陷在淤泥里面,好几次都拔不出来……尽管如此,当我们看到撼人心魄的两河源头的画面时,全身血液几乎都凝固了——一湾清澈见底的河流,蜿蜒着镶嵌在一望无际的“绿毯”中间,正是这干净得几乎没有一丝杂质的河流,每年向京津输水1.37亿立方米!这就是塞罕坝,一个以生态之灵,无私回馈人类的地方。刹那间,我们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义。  望海楼的刘军夫妇,是很多媒体采访的重点。但是夫妻俩面对媒体的镜头,却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说到自己,总是淡泊而平和。7月12日晚,我们的三位记者,决定夜宿望海楼,跟着刘军夫妇同吃同住同工作。在室外拍摄时,夜晚的山顶冻得人直跳,相机的镜头上都结了一层霜,“这还是7月份,夏天都这样,难怪冬天这里会有零下40多度。”我们的记者不禁感叹。巧的是,夜里还遇到了雷暴,“噼里啪啦”电闪雷鸣,看着挺吓人。而这对于处在塞罕坝制高点的望海楼来说,这样的雷暴只是家常便饭……短短一夜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坚守孤峰,1天不稀奇,11年是奇迹!  塞罕坝精神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在我们眼中,同样是一个奇迹。在接下来的报道阶段,新媒体受众对于塞罕坝宣传的热烈反响,几乎可以用“空前”来形容。  8月2日,现代快报推出的150秒风光片《24小时·塞罕坝》上线,这部被网友称为“最走心”的风光片,上线10小时点击量突破2000万;6分钟纪录片《夫妻望海楼》,让很多网友感动,留言称“看哭了”。尤其是13分钟专题纪录片《塞罕坝》,上线24小时点击量过1500万,成为遥遥领先的“流量王”!  都说网友们更关注各类“八卦”新闻,塞罕坝却以绝对胜出的阅读量,证明网络更需要像这样的正能量!  我们在采访期间的向导、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科副科长范冬冬,是个可爱的80后,看了我们的视频后,一个劲地发微信给我们记者,感叹把塞罕坝拍得太美,他还说:“150秒太少,要拍个1500秒才过瘾!”言语间,透着对塞罕坝这片林海无比的热爱,而这种热爱,深藏在每个塞罕坝人的心里。(现代快报记者郑春平)

杭州西站

电器

金属制品业

石门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