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铜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废铜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古稀老人爱反串热心传承草根文艺

发布时间:2020-03-02 11:48:23 阅读: 来源:废铜厂家

(原标题:北流市新圩镇沙塘村“怪人”李强,从小酷爱舞蹈,组织了11个乡村文艺队——古稀老人爱反串,热心传承草根文艺)

“时人都说我怪,你说不怪那才怪。”在不少人眼里他是怪人,北流市新圩镇沙塘村的李强听到这样的称谓,总是一笑置之。他从小酷爱文艺表演,尤其擅长反串,近年来他在当地组织了11个乡村文艺队,并热心于挖掘和传承草根文艺。他还会一手娴熟的毛线活,令许多女性都自叹不如。

古稀老人风采不减当年

“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唱歌、跳舞,听说有什么文艺演出,我会一个不落的去观摩,一边学一边跳。”已77岁高龄的李强,说起话来还是手舞足蹈的。年逾古稀的他精神矍铄,跳起舞来依旧风采不减当年。

“我小的时候,父亲组织村里的妇女参加识字班,并组织文艺活动进行革命宣传,我母亲也是文艺队演员,耳濡目染,从小我就爱上了舞蹈。”李强说。

初中时,学校组织的每一场文艺演出都少不了他,当时他带领文艺队参加各种文艺会演。“初二时,我上课都在想怎么把舞蹈排练好,后来我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排好一个晚会的节目,很有成就感。”

因为有着一定的舞蹈根基,新中国成立不久,20来岁的李强加入了北流文工团,编舞并参加演出。三年困难时期,文工团解散,从此李强回家,靠种田维持生计,但业余爱好一直没放弃。

上世纪70年代,30多岁的他组织村里中学生成立文艺队,80年代到90年代,他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村民婚嫁、镇里举办的民俗活动,他都乐意参加、表演。玉林各剧种都有尝试,如小品、表演唱、三句半等。那时,反面人物没人愿演,他自告奋勇。

聊到兴起,李强跳起了苏联舞和新疆舞。他回忆说:2005年,镇里组织了文艺演出,他带着沙塘村的文艺队跳起了新疆舞,当时县歌舞团的成员竖起拇指赞道:“你们真行,这么难的舞蹈我们都不敢跳,你们跳得那么好,还都是60岁以上的舞蹈演员。”

2002年,李强开始出演反串角色。李强告诉记者:那时没人愿意演媒婆,且演得也不好,他又自告奋勇演起了媒婆。“我一出场,全部观众都惊呆了,说实在太像了,压根看不出是男的,那声音、那身段、那表情,真是活灵活现。”后来,各种反串的角色他都尝试着去演,而且很成功。

创作小品很受乡人喜爱

2003年,李强开始创作小品和顺口溜。“我最满意的小品是《王老五相亲》,当时一个字没改,不仅在沙塘村演出,市里看中了我的作品和表演,还邀请我们去演出。”李强的小品在本地得到人们的喜爱,在外省也很受欢迎。

“小品好不好笑,还要看导演的水平。一次,在河北的弟弟拿了我的小品剧本去排练,但是怎么排,演员都笑不起来,观众又怎能笑起来呢。后来我到河北亲自指导,那些演员个个都捧腹大笑,观众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李强有个顺口溜《你讲好不好》,说的就是自己。

我是李阿某,人呼李老头。今年七十七,自己不服老。眼不花,耳不聋,腰不驼,能健走。不吸烟,不饮酒,爱养鱼,种花草,善歌舞,会演戏,扮媒九。能反串,装大嫂,假乱真,识不透,织毛衣,最拿手,执笔能写小品剧,开口能讲顺口溜,我想向天再借廿年,至少活个九十九……

热忱传承传统戏剧草根文艺

“现在很多草根文艺出现断层了,如果我们这一辈的老人再不去挖掘和传承,下一代的人就没多少人知道了。”说到玉林的戏剧文化,李强很感慨。

2012年全国民歌大赛,李强根据农村文化和习俗自编自导的《走灯图》报名参赛,由于村里文艺队排练时出现了一些问题,视频录制来不及,后来取消参赛。但李强还是作为广西不多的民族舞蹈演员代表应邀去北京观摩民歌大赛。

“主持人介绍我时,说我是热忱民间草根文艺的热心人,组织了11个乡村文艺队。当时我都没数过自己组织的文艺队有几个。”李强告诉记者,这些文艺队是2001年后陆陆续续成立的,演员主要是老年人,演出节目很多是他自编自演。

热爱舞蹈的他,不仅自己在舞蹈中获得快乐,还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走进舞蹈的艺术殿堂。李强组织了他们村60岁以上的老人文艺队,至于教了多少种舞蹈,参加了多少场演出,他自己已记不清了。

农村的采茶戏、春牛戏、龙船戏、麒麟戏等传统戏剧几近失传,后来李强深入挖掘这些传统戏剧,并带领文艺队重温戏剧,希望能把这些传统文艺传承下去。

去年,北流文化馆发函邀请李强编地方戏剧,希望能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繁荣。

正是这样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用他的青春和生命书写着对民族舞蹈的热爱,对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的热心。

多才多艺,一边走路一边织毛衣

舞蹈是李强的专长,同时他还有一手织毛衣的绝活。“我上有一个姐姐,下有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那时候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收入,我就想挣些钱,为家里减轻负担,高小的时候便开始织毛衣挣钱了。”

现在,李强依旧把织毛衣的工具带在身边,一有空便拿起来织。“这人厉害着呢,一边走路,一边织毛衣,还不用看。现在很多人都向他定毛衣。”村支书梁汉南告诉记者。

令人称奇的是,他做针线活、织毛衣时从来不用戴眼镜,如果不是满头银发和岁月在他脸上划下的印痕,根本看不出他已是77岁。

海口肤康医院

沈阳皇姑国防医院

云南仁爱医院

昆明南大脑科医院